在中国,有很多人习惯把心理咨询和精神分裂或是恐怖症之类的精神疾病联系在一起。而事实上两者的关系可能还不如林志玲和林志颖的关系大呢。精神疾病本身是一种疾病,需要经由精神科医生的“治疗”,而心理咨询则更侧重于处理人们生活中的更小一些的心理问题,同时致力于让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这里要介绍的就是心理咨询众多流派的一种,即所谓“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REBT)”,其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这位心理学家几乎与他的理论一样长寿,足足活了94岁(1913 - 2007)。当然,活到这岁数是否也受到了心理学理论的帮助,这还请各位了解他的生平。

艾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出生于美国匹兹堡的一个犹太人家庭,是家中3个孩子的长子。首先在纽约市立学院(CCNY,在这个排犹排斥外国移民的年代,这所学校几乎是犹太人的天堂,到1930年,这所学院内有80%以上是犹太人,而这一代人中也先后诞生了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数位知名校友),在这里拿到的文学学士。然后才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开始了他的心理学研究生涯,在此拿到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不过一开始他接受的是精神分析的训练,直到1953年才彻底和精神分析分道扬镳,开始称自己为理性临床医生(rationaltherapist)并最终在1955年将自己的新方法命名为理性疗法(Rational Therapy)。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以下用REBT代称)首先假定人们天生具有“合理的和不合理的有意识地或疯狂地倾向”,什么意思呢?可能你的心中存在过或正存在着挥之不去的小阴影并正为之痛苦着,而这个理论告诉你不必在意这些,因为它认为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这样一种倾向,也都会有这样的时候,这只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简直就像感冒发烧一般普遍。所以去心理咨询事实上就像去门诊一般平常。这样就一下子拉低了心理咨询的门槛,使得心理咨询更容易被大众接受。而REBT的目的便是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到他们可以更理性、更富有创造性地生活。”同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咨询关系中,咨询师所要扮演的角色就应当是一个活跃的、直接的,教授并改正来访者不合理认知的指导者。因此,在REBT式的咨询中不存在医患这种严格的等级关系而只有指导者与被指导者这样一种近于平等的关系,咨询的最终目标即帮助来访者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重点在于A-B-C模型(The A-B-C Model),其代表着在REBT这样一种咨询框架中对于来访者行为和行为发生的原因的解释,这也是这套咨询理论的核心。其中A代表诱发事件,B则代表对A事件的不合理信念,C就是基于此信念所导致的破坏性结果。

有点费解举个例子。小明年方20,大学生,面容端正,平时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偶尔还拿奖学金。生活上助人为乐,关爱老人,连邻居王奶奶也夸他是个好青年呐。然而……这样一个好青年却迟迟没有找到对象,这令大家感到困惑。最后小明在大学心理咨询室里向老师敞开了心扉:原来在高三时小明曾谈过一次恋爱,对方是小他两岁的高一学妹小红。然而因为高考压力,小明先是没有时间陪她,而后因为家长压力突然提出分手,这件事也令小红备受打击。而小明的心中也满是内疚,想起这样的自己,从此就觉得像自己这样的人根本不配有对象,而再也不会有女生喜欢他,因而在生活中默默地主动与女生保持着距离,难以和女生建立亲密关系……哎哟,看着还挺伤心的,好了好了,严肃点。上述案例中呢,小明高中时的分手事件就是A-B-C模型中的“诱发事件A”,而小明当时觉得自己不配有对象,再也不会有女生喜欢他的想法就是“不合理信念B”,至今没对象就是破坏性结果C。7再仔细分析看,小明由于诱发事件A而形成的信念B究竟合理吗?显然不是,他提出分手固然是一个错误,但是在生活中谁又能不犯错误呢。再说他身处高三,巨大的升学压力和父母管教之下,小明自身也背负着极大的压力,这样的结果其实并不是谁或是谁的错误,整个大环境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即使退一万步说,即使错真在小明,“自己不配有对象,不会再有女生喜欢他”的信念本身也是极其荒谬的,以至于最后造成了小明至今没有女朋友。

生活中的很多情形也是如此,有时导致糟糕结果的不是外部原因,而恰恰是人的不合理信念。8最初的诱发事件A和此刻的破坏性结果C已经是既定事实,所以关键之处就在于不合理信念B。REBT的关键也是如此,治疗师在逻辑上指出来访者的信念是不合理的并促使来访者转变之并帮助形成一个合理的认知。其实亲爱的读者也不妨审视一下自己脑海中的各种信念,它们是否直接或间接地阻碍着你的发展,它们是否真的合理。如果有这样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不妨试试自己去推翻它,建立一个积极合理的信念。而一旦有了一个合理的信念,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那么美好的生活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