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与现状........................................ 1

(一)“十三五”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1

1.固本强基,党建工作取得新成绩......................... 1

2.改革创新,人才培养获得新成效......................... 2

3.外引内培,师资队伍呈现新面貌......................... 3

4.攻坚克难,学科建设得到新突破......................... 3

5.面向社会,创新服务作出新贡献......................... 3

6.对外开放,合作交流打开新局面......................... 4

7.开源节流,师生福祉不断提升........................... 4

(二)“十四五”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5

1.红色资源有待挖掘,文化传承有待加强.................... 5

2.发展思路有待拓展,办学品质有待提升.................... 6

3.发展活力有待激发,治理效能有待提高.................... 6

4.办学条件有待改善,幸福指数有待提升.................... 6

二、机遇与挑战........................................ 6

(一)中央“三新一高”论断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7

(二)国家振兴教师教育战略为学校特色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7

(三)湖南“三高四新”战略为学校创新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8

(四)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为学校战略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8

三、方针与目标........................................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9

1.解放思想,创新发展................................... 9

2.科学定位,统筹兼顾................................... 9

3.深化改革,重点突破................................... 9

4.巩固优势,突出特色.................................. 10

(三)办学定位与基本方针.............................. 10

1.办学定位........................................... 10

2.基本方针........................................... 10

(四)发展目标与主要指标.............................. 11

1.总目标............................................. 11

2.分目标............................................. 11

3.主要指标(新增).................................... 11

四、主要任务......................................... 12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赓续一师红色血脉,在建设“红色一师”中取得新业绩.................................................... 12

1.实施党的建设引领工程................................ 12

2.实施思政育人走实工程................................ 14

3.实施三全育人走心工程................................ 16

4.实施红色育人创特工程................................ 17

(二)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化内涵建设,在建设“品质一师”中推出新举措 19

1.实施人才培养创新工程................................ 19

2.实施学科建设提速工程................................ 23

3.实施社会服务提能工程................................ 25

4.实施师资队伍提质工程................................ 27

(三)坚持解放思想,深化内部治理改革,在建设“活力一师”中迈出新步伐 28

1.实施人事制度改革工程................................ 28

2.实施分配制度重绩工程................................ 29

3.实施干部队伍配优工程................................ 30

4.实施精细管理增效工程................................ 30

(四)坚持美好生活指向,不断增强师生获得感,在建设“幸福一师”中取得新成效.................................................... 31

1.实施校园品质提升工程................................ 31

2.实施职工待遇递增工程................................ 33

3.实施学生成长关爱工程................................ 33

4.实施文明校园创建工程................................ 34

五、措施保障......................................... 35

(一)组织保障....................................... 35

(二)机制保障....................................... 35

(三)政策保障....................................... 35

(四)经费保障....................................... 36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学校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双一流”建设成果、建成建好硕士学位立项单位、拓宽办学口径、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实力、为2030年左右建成师范大学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历史阶段。为谋划和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制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一、基础与现状

(一)“十三五”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过去五年,学校党委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励精图治、砥砺奋进,高质量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各项任务。学校获批湖南省硕士学位授予建设单位,列入湖南省本科第一批招生高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取得了显著成绩。

1.固本强基,党建工作取得新成绩

政治建设首位推进。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了“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全面接受省委两次政治巡视、一次对领导班子政治建设的考察。学校获评全省高校党建“示范高校”、全省高校唯一的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和党性教育基地,学校党委入选“全省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

思想工作引领有力。加强新闻舆论引导工作,建立健全意识形态责任制,未发生任何意识形态事件。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建成了湖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了湖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打造‘红色高地’培育师范生核心价值观”获评全国第九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1名党员教师获“全国思政课教学标兵”称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平安高校”通过验收,综治工作连续4年获评全省先进,荣获“全省文明校园”称号。连续5年获评全国“最佳暑期实践大学”。

组织建设得以加强。创造性开展“党建先锋”特色工程,坚持基层党总支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制度,选优配强基层党支部书记,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达97%,选配处级组织员7名。4个基层党组织和8名党员入选高校党建“对标争先”省级以上项目,1人被省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修订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办法和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树立了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近5年提任处级干部56人次、科级干部99人次,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改善了干部梯队结构。

党风廉政建设取得实效。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加大信访举报、线索办理和案件查处力度,五年来共受理信访举报69件,提醒谈话55人次,批评教育52人次,诫勉谈话20人次,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5人次。2018年学校获湖南省普通本科院校纪检监察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二等奖。

2.改革创新,人才培养获得新成效

首创了培养优秀乡村小学教师的“一师模式”,相关成果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小学教育专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6门。获国家级、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7项。学生在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国家级奖48项,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奖3项、省级特等奖1项。高招录取线排名全省同类“一本”院校前列,超过部分大学的录取线。毕业生中涌现出以向立华为代表的一大批扎根乡村教育的优秀教师,成为我省乡村小学教育的引领示范群体。

3.外引内培,师资队伍呈现新面貌

五年来博士学位教师从105人增加到305人,增长了190.48%。新增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芙蓉教学名师”“芙蓉学者”“121创新人才工程”等25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获评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小学教育教师团队获评“湖南省芙蓉标兵岗”。教师获省级以上教育教学奖励481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教学竞赛奖居省属同类高校前列。

4.攻坚克难,学科建设得到新突破

学校2020年被推荐为湖南省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并上报教育部。“课程与教学论”等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以优秀等级通过验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数学、音乐与舞蹈学4个学科入选湖南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新增省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创新团队等省部级科研平台15个,增长了4.5倍。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66项,增长了8倍。人均科研经费达6.61万元,增长了3倍。获自然科学奖、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级科研成果奖12项。发表科研论文2257篇,其中SCIEICSSCI等收录615。出版学术专著74部。知识产权授权337项,增长了10倍。

5.面向社会,创新服务作出新贡献

与长沙高新区、宁乡市等地方政府的5所实验小学开展合作办学,与麻阳、芷江等8个县的“芙蓉学校”结为对口支援学校,招收两届西藏山南地区公费定向师范生,为当地基础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2项成果先后入选湖湘智库研究“十大金策”。打造了小学教师“国培”品牌,完成培训项目219个,培训小学骨干教师、小学校长25000余人次,进校经费5374万元。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积极参与脱贫攻坚,124名建档立卡户脱贫摘帽,长丰村被确定为娄底市同心美丽乡村、双峰县美丽乡村示范村,扶贫工作每年考核为“优秀”,两名队长先后获评省优秀驻村干部。

6.对外开放,合作交流打开新局面

10个国家(地区)的20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获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首届招收98名学生,与俄罗斯友好大学合建了汉语教学中心。公派赴国(境)外访学交流教师200余名,出国(境)学习交流学生300余名,接待国(境)外友好团组、专家学者600余人次。获批留学生招生资质并已启动招生和培养工作。与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湖南大学等国内高校开展了合作办学。邀请丘成桐等著名学者来校讲学200余场,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50多场,派出教师参加学术会议300余人次。

7.开源节流,师生福祉不断提升

办学条件持续改善。一是多渠道积极筹措资金。争取长沙市政府、湘江新区、高新区共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东方红校区综合体育馆暨长沙高新区全民健身中心项目资金1.5亿元,争取国家与湖南省专项基本建设资金8千多万元、中央财政资金约7千万元。二是改造了东方红校区围墙等基础设施,完成了东方红校区第三栋学生食堂、东方红校区青年教师周转宿舍、大学生创新创业大楼等基本建设项目,校舍面积增加44000余平米。三是改善了教学科研条件。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亿元,增长38%。新建及改扩建实验室107间,实验室面积达22000余平米。新增标准化考场、智慧教室等176间。现有馆藏纸质图书194.37万册。无线网络覆盖校园主要场所,宽带网络覆盖全校。

师生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一是提高了教职工收入和福利待遇。教职工人均年收入(含高层次人才引进费)从2016年的14万元增长至2020年的21.16万元,增长了51.14%。实施了“健康关爱工程”和“送温暖工程”,购买了省总工会医疗互助保险和女职工特殊疾病保险。二是建立了多元化的奖助学体系,发放各类奖助学金1.84亿元,没有一位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三是推进了大学生医保工作,在籍学生100%参保,为学生基本医疗和大病救助提供了保障。四是安装了学生公寓热水系统,改造了学生食堂用餐环境。

(二)“十四五”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期间,学校抢抓历史机遇,全力推进内涵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与同类高校先进水平、与建设特色鲜明师范大学的战略目标、与上级部门的要求及师生的期盼都还有不小差距。

1.红色资源有待挖掘,文化传承有待加强

学校悠久历史积淀的深厚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红色文化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需深入研究学校优秀文化基因和元素,凝练文化品牌,以便进一步发扬一师传统、弘扬一师精神,全面提升一师红色文化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立德树人的优势。

2.发展思路有待拓展,办学品质有待提升

思想解放不够,忧患意识和发展意识不强,推进改革和加快发展的动力不足。学校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但人才培养口径过窄,专业种类与学科门类偏少,不利于实现学校远景目标,需加强重点与非重点、特色与非特色的协调性发展,在做强特色的同时,开拓思路,寻找新的发展增长点。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新服务等体现学校办学品质的内涵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

3.发展活力有待激发,治理效能有待提高

广大教职员工干事创业的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推动目标达成和提高治理效能的各项制度有待完善,人事制度有待改革,干部队伍有待优化,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4.办学条件有待改善,幸福指数有待提升

科研实验条件有待改善,职后培训场地有限,体育运动设施和场地不能满足需求,学生生活条件有待改善。由于学校经费来源比较单一,自身造血功能不强,学校现有财力与“十四五”事业发展目标的需求、与广大师生员工对幸福生活的期待,供需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二、机遇与挑战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考察,赋予湖南新的使命和任务。学校应响应召唤、勇于担当、积极进取,主动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为建设现代化新湖南开好局、起好步,奋力谱写新时代一师新篇章。

(一)中央“三新一高”论断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是贯穿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的主线,也是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指引,提高质量已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四五”期间国家又明确提出支持100所中西部本科高校建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提高到60%。国家的战略决策和发展规划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学校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精神,勇于迎接挑战,根据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主动调整发展目标,从战略高度优化学科布局、拓展学科专业增长点、适当扩大办学规模,以“双一流”建设为着力点,抢抓机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积极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二)国家振兴教师教育战略为学校特色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重大部署,相继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经过5年左右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湖南省“十四五”规划指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强师范生培养。国家和湖南省大力振兴教师教育的战略举措为学校长期坚持教师教育办学特色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学校要把握高等师范教育发展大势,聚焦教师教育主业,建强教育类学科专业,拓展教师教育服务面向,为湖南乃至全国的基础教育作出更大贡献。

(三)湖南“三高四新”战略为学校创新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三高四新”使命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湖南作出的科学指引,是湖南“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全体省委常委莅临学校指导,省委书记许达哲亲临学校讲授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课,既对全省党员干部提出了殷切期望,又对办好一师寄予了厚望。学校应谨遵省委对一师发展的新期待、新要求,主动融入湖南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提升服务“三高四新”发展战略的能力,在聚焦师范教育主责主业的同时,努力克服人才培养口径过窄、学科专业门类偏少的瓶颈,适当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拓展服务面向,延伸服务链条,增强服务能力,为建设现代化新湖南贡献更多一师力量。

(四)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为学校战略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018年,学校列为湖南省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为学校提升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规格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获取硕士学位授予权对于学校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学校必须在立项为硕士学位授予建设单位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实力,全力建成办好硕士学位点。

三、方针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倾力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层次,为2030年左右建成师范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1.解放思想,创新发展

发展是兴校之要,必须以高远目标引领发展方向,增强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必须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解放思想,不思维固化,不思想僵化,破立并举,为实现学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2.科学定位,统筹兼顾

科学分析学校“十三五”建设的发展成果、经验以及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准确定位发展目标。牢固树立系统观念、辩证观念,统筹兼顾,全面谋划。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坚持做强特色优势和适当差异发展相统一;坚持结构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相统一。

3.深化改革,重点突破

改革是关键之招,必须以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内部治理效能为突破口,以拓宽办学思路为重点,着眼于学校长远发展,着眼于提高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抓住关键环节,谋划好破解深层次难题的重大改革举措,集中力量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和关键问题。

4.巩固优势,突出特色

继承和弘扬学校办学传统,突出师范教育优势,凸显小学教育特色,凸显“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教育传统和毛泽东母校红色文化特色,充分发挥“红色一师”的文化育人优势,将学校建设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三)办学定位与基本方针

1.办学定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湖南,辐射全国,为湖南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办学层次定位: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

发展目标定位: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培养高素质师资为主、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协调发展、湖南领先、全国知名的高水平师范院校,为2030年左右建成师范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基本方针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践行省委“三高四新”发展战略,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创新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深化改革为第一动力,确立“上层次、扩规模、调结构、提质量”作为学校“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方针。

上层次:确保“十四五”期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成办好硕士点。

扩规模:在确保上层次的前提下,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力争“十四五”末学生规模达到22000人左右。

调结构:坚持师范教育主责主业,适当拓展非师范教育;坚持小学教师教育特色优势,适当拓展其他层次教师教育。

提质量:进一步推进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在反映学校核心竞争力可比性指标中,全省同批一本领先,在反映师范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中,全国同类师范院校争先。

(四)发展目标与主要指标

1.总目标

2030年左右奋力建成特色鲜明的师范大学为发展战略总目标,全力建设“红色一师”“品质一师”“活力一师”“幸福一师”(简称“一四”战略,“一”指一个发展战略总目标,“四”指建设“四个一师”)。

2.分目标

——挖掘文化资源,建好“红色一师”

——提升办学质量,建好“品质一师”

——深化体制改革,建好“活力一师”

——增强师生福祉,建好“幸福一师”

3.主要指标(新增)

序号

指标类别

指标

2025

指标性质

1

师资队伍建设

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

4

预期性

2

入选省级人才项目

≥50

约束性

3

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比例达到

40%

约束性

4

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

5

约束性

5

专业建设与

人才培养

招生专业数量

9

预期性

6

学生规模

≥2000

预期性

7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3

预期性

8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7

约束性

9

国家级课程(一流课程、精品课程等)

3-5

约束性

10

省级课程(一流课程、精品课程等)

40-45

约束性

11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1-2

预期性

12

省级教学成果奖

10-15

约束性

13

省级实践类基地平台

15

约束性

14

毕业生就业率

≥90%

预期性

15

学生考研升学率

≥15%

约束性

16

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

≥80%

约束性

17

硕士点

建设

硕士学位授权点

8-10

预期性

18

培养硕士研究生(含合作培养)

500

预期性

19

学科点获得硕士导师资格人数(含在合作学校获得)

100

预期性

20

学科建设与

科学研究

省级一流应用特色学科

3-5

预期性

21

国家级研究基地(中心)

1-2

约束性

22

省级科研平台(重点实验室、社科研究基地等)

5-8

约束性

23

国家科技创新、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或重点项目

1

预期性

24

国家级科研项目

≥100

约束性

25

纵向科研项目经费

≥7500万元

约束性

26

2025年横向科研经费

≥5000万元

预期性

27

2025年科研成果转化经费

≥2000万元

预期性

28

国家级科研成果奖

1

预期性

29

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15

约束性

30

公开出版学术专著

100

约束性

31

公开发表高级别学术论文

1000

约束性

32

国家发明专利

≥30

约束性

33

基本建设与基础设施改造

新建基础用房面积

8-10万平方米

预期性

34

基本建设项目

5-7

预期性

35

基础设施改造项目

8-10

预期性

四、主要任务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赓续一师红色血脉,在建设“红色一师”中取得新业绩

1.实施党的建设引领工程

1)加强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

全面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等,准确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领悟党的创新理论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理论学习与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引领“四个一师”的建设。

2)加强政治建设,建强领导班子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思想引领力、民主决策力、改革发展力、纪律约束力”为抓手,努力建设一个“讲政治、敢担当、有活力、守纪律”的领导班子。领导班子及成员必须带头讲政治,对党绝对忠诚,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必须带头敢担当,做到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必须带头有活力,做到解放思想,提高“六种思维能力”,锻造“八大工作本领”,始终保持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活力;必须带头守纪律,以上率下,带动全体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六大纪律”和法律法规。

3)夯实基层组织,筑牢战斗堡垒

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学校高质量发展。推进二级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二级学院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正职,严格执行学院党委(党总支)会、党政联席会议事决策规则,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党组织的政治功能。认真落实党支部工作条例,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全省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加强党支部“五化”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落实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做好在学生和青年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工作,始终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着力做好对口支持单位(麻阳苗族自治县锦和镇岩口山村)的乡村振兴工作。

4)坚持正风肃纪,建设清廉校园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驰而不息正风肃纪,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牢牢抓住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推动“两个责任”贯通融合、落地见效。聚焦政治监督,把“两个维护”落实到管党治党和依法办学治校等各项工作之中,着力构建巡察监督、党内监督、专责监督、职能监督、民主监督工作运行机制,形成监督合力。重点加大对师德师风、选人用人、招生就业、项目职称奖励评审和基建后勤物资采购等关键领域和岗位的监督。严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认真兑现“八条公开承诺”,开展清廉校园建设,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学术生态和管理生态,为建设“四个一师”护航。

2.实施思政育人走实工程

5)实施思政课程创新计划,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是创新思政课程体系。以《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为指导,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程群建设,开设“习近平同志《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习近平经典语录”“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等课程。深入挖掘第一师范历史发展中积淀的红色资源和革命传统,重点编写以“毛泽东在第一师范”“青年毛泽东成长成才路”为主题的红色教材,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师故事教育青年学生。面向全校开设“毛泽东经典著作选读”“毛泽东诗词及歌曲鉴赏”等红色选修课程。开发青年毛泽东系列党性教育课程,将一师红色文化作为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和学生党课、团课的必选内容,把红色基因的“灵魂芯片”植入师生头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是配齐建强思政队伍。以《新时代湖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为指导,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制定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培训计划,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鼓励思政课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水平。实行不合格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

三是提升马院建设水平。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建设,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在发展规划、人才引进、职称评聘、教学资源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工作,力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建成省级以上一流课程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3项。

(6)实施课程思政推进计划,打造红色一师特色课堂

一是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南,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地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确立各类专业的课程思政主要目标。研究制订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各类教学成果的表彰奖励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培育的支持力度,入选一批湖南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成一批湖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成湖南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成湖南省课程思政建设先行校。

二是开发课程思政元素,打造“红色一师”特色课堂。开发和建立课程思政元素库和课程思政案例库,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形成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挖掘“红色一师”的革命历史、革命人物及其思想,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红色基因和育人价值,建立“红色一师”思政元素资源库,将一师红色传统中所蕴含的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一师红色基因的育人功能,推进课程思政走深走实。

3.实施“三全育人”走心工程

7)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实施“十大育人”计划

以学生为中心、以班级为单位、以辅导员为纽带,构建由学校领导、各二级单位干部、行政管理人员、班导师、任课教师、学生党员干部、家长组成的全员育人体系,形成系统合力,实现育人无不尽责;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形成有效衔接,实现育人无时不有;将立德树人覆盖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形成有机联动,实现育人无处不在。依托“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优势,实施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计划,明确育人目标、任务、路径和效果评价,提升育人高度、广度、效度和温度,全面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走深走心。

8)凝聚育人共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聚育人共识,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力量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工作。严格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配齐、配强辅导员岗位职数,采取有效措施稳定辅导员队伍,健全辅导员晋职晋级机制,为辅导员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进一步加强辅导员业务培训与职业规划设计,全面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能力素养。培养一批思想政治工作名师、优秀团队和优秀辅导员,打造一批“三全育人”示范项目、示范案例,形成具有理论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性的工作成果。

4.实施红色育人创特工程

9)建强红色平台,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

一是加强红色文化研究。“十四五”时期,学校将采取新建研究机构、专项研究资助等有效措施,挖掘和研究学校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按照“构筑大平台、凝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实现大转化”的思路,在建好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湖南省青年毛泽东研究基地、湖南省红色基因传承研究基地等现有研究平台基础上,整合资源申报更高级别的研究平台,加快研究团队建设,以国家级项目为突破口,着力培育一批标志性的红色文化研究成果,擦亮“红色一师”的学术名片,提升红色文化创新力和影响力。

二是加强红色文化传播。提质改造校园广播系统,打造平面、视听、网络等协同的融媒体矩阵,多媒体、多渠道传播红色文化。加强与媒体合作,以2023年学校“三庆”为契机对外讲好一师故事,提升“红色一师”影响力。积极参与区域文化建设,以长沙市为重点,推进文化进社区,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融入区域文化发展的开放型文化高地,促进“红色一师”文化品牌的推广。

10)培育红色基因,增强红色文化凝聚力

一是加强红色阵地建设。建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城南书院旧址、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和研学基地,充分发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突出优势,积极发挥长沙红色学院等阵地的功能。优化具有一师特色的红色育人环境,形成体系完整的红色文化载体,营造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

二是加强红色资源开发。加快东方红校区校史陈列馆建设,加强“红色一师”的资料整理工作,编撰“红色一师”应知应会读本、校史校情读本和红色励志故事。打造一批具有一师特色的红色歌舞、音乐、书法、美术等文化艺术精品。积极推进红色文化数字化建设。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融入励志教育中,形成红色文化育人品牌。

三是开展红色育人活动。以“红色一师”为主题,持续推动“一院一精品、一院一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工程。持续开展“讲一师故事、当薪火传人”等五大工程十大系列红色文化育人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校史陈列馆,观看《恰同学少年》等红色影视片,帮助学生了解“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光辉历程,增强爱校荣校情怀,强化使命担当。开展校园文化优秀成果展评,力争在全国、全省校园文化优秀成果评选中获得优异成绩。

(二)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化内涵建设,在建设“品质一师”中推出新举措

1.实施人才培养创新工程

11)优化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专业认证及审核评估新要求,主动应对高考改革新形势,聚焦产业行业,对接市场需求,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校实际,推进课程体系和学分学时“双优化”:优化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重构课程体系;优化、减少学分课时,特别是理论课程的学时学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性学习能力。推进红色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双贯穿”:挖掘“红色一师”文化资源,将红色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分类培养、多元成才的培养体系,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计划。积极推进“体育课堂+”“美育课堂+”和劳动教育改革与创新,构建德智体美劳教育相融合的新型育人模式。以《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为指导,积极推进“润之班”等各种类型层次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积极探索新时代教师培养的新模式,与时俱进制定“一师模式”2.0版,并拓展到其他层次教师教育。积极探索新工科、新文科背景下的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探索跨学院和跨校联合培养、国际化培养等新机制。深化教研教改,到2025年,力争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15

12)调整专业结构,推进一流专业建设

一是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按照“坚持师范教育主责主业、适当拓展非师范教育,坚持小学教师教育特色优势、适当拓展其他层次教师教育”的发展方针,根据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布局,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充分发挥小学教师教育全国一流品牌的示范引领作用,做强教师教育类专业;积极推进人文与理工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增设数字媒体艺术及体育类专业,做优人文艺术类专业;以数学学科为支撑,增设统计类专业,创造条件探索增设物理学等理科类专业,以信息类学科为支撑,增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科技传播类等专业,做大理工类专业;以经济与管理类学科为支撑,增设工商管理类或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做新商科专业。到“十四五”末,专业数量达到40个左右。

二是实施专业建设提升计划。培育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建设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一流专业点,引领支撑高水平本科教育。到“十四五”末,力争新增国家级一流专业3个、省级一流专业7个。

13)实行课堂革命,推进一流课程建设

一是大力推进课堂革命。积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积极探索“互联网+”等教育新形态,形成双向联通、多方互融的新模式,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创新性教学方式,积极推行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等研究性教学方法。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打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需求的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新生态。

二是实施课程建设提质计划。对标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标准,严格课程管理,完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坚持分类建设、扶强扶特,鼓励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优质课程。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打造高质量高水平慕课、微课,编写高水平特色教材,入选全国优秀教材1-2部、省级优秀教材4-5部。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3-5门、省级一流课程40-45门左右。

(14)推进产教融合,建立现代产业学院

实施“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推进计划。以继续教育学院、基础教育发展部、教育科学学院为主,其他相关学院参与,建设现代教育发展学院;以理工科类专业为基础,建设现代信息产业学院。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探索“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训师资、共建平台、共享资源、共育人才”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培养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共同推进产教学研深度融合。

(15)改进教风学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实施教风学风建设改进计划。引导教师回归教学本分,明确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努力培育爱岗敬业、精心施教、从严治教的良好教风。引导学生回归常识,强化“努力学习是学生第一要务”的价值导向。坚持制度约束与教育引导相结合,教师督导与学生自律相结合,以思想引学风、制度正学风、考风促学风、典型带学风,让管理严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忙起来,形成学工队伍抓自习抓宿舍、任课教师抓课堂、二级学院落实教风学风建设主体责任、校领导和中层干部“三进”(进班级、进宿舍、进教研室)的工作体系,构建严抓严管、常抓常管、齐抓共管的教风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二是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健全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教学质量常态监测机制,推进教学质量监控与分析信息化、数字化,定期编制与发布教学质量报告。进一步优化优课优酬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完善校院两级毕业生质量跟踪评价机制,形成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闭环系统。主动申请参与专业综合评价和专业认证等外部评价。不断增强质量意识,逐步形成良好的教学质量文化,确保学生考研升学率达到15%以上,英语四级通过率达到80%以上。

(16)加强国际交流,提升国际教育水平

一是完善国际合作与交流布局。根据国家外交战略和学校发展需要,重点推进与“一带一路”国家高校的交流合作,同时拓展与其他国家或地区高水平大学的交流合作。推进海外引智工程,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建设,为师生访学交流和学历提升开拓更多渠道。

二是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新增1-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申办1个国际学生游学基地和1个港澳师资培训基地,启动国际学生学历教育和外籍汉语教师培训项目,推进国际学生夏令营项目,打造“留学一师”品牌,提高国际学生招收数量和培养质量。

2.实施学科建设提速工程

(17)建成办好硕士学位点,提升办学层次

一是全力争取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将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作为“十四五”学科建设最重要的目标,紧扣《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全力推进硕士授予单位建设工程。对已申报建设的教育、艺术、马克思主义理论3个硕士学位授权建设点,实施全面提质培优计划,增强核心竞争力。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把握学科前沿,抓紧建设教育学、数学、音乐与舞蹈学、中国语言文学等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瞄准国家需求,大力推进电子信息、体育、翻译、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应用心理学、应用统计和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拓展新的学位点。到“十四五”末,力争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8-10个。

二是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十四五” 期间,力争培养硕士研究生500人左右,学科点获得硕士导师资格人数达到40人左右。同时,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主动地与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开展合作,争取在合作单位学科点获得硕士导师资格人数达到60人左右。设立研究生院,制定研究生管理和研究生导师遴选等系列管理办法。

(18)分类推进学科发展,加强一流学科建设

一是做优特色学科。进一步凸显“小学教育”学科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扩大“小学教育”的品牌影响力,力争把“教育学”建设为国家一流培育学科。

二是做强骨干学科。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音乐与舞蹈学等湖南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培育并产出一批标志性项目和成果。

三是拓展新兴学科。在现有理工学科基础上,拓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共享经济等新兴交叉领域,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同时,做新商科类学科,运用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深入开展一批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并取得重大应用性成果。

“十四五”期间,立项建设10个左右校级重点学科,从中培育3-5个湖南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逐步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群。

(19)构筑高层次科研平台,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一是构筑高层次平台。对标国家级平台建设标准,发挥学校小学教师教育、红色文化研究的特色优势,深化与国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力争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大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教师教育等领域深度融合,做实做强“智慧教育关键技术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现有省级平台,选准学科交叉领域,凝练方向,组建团队,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5-8个。积极引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努力办好学报,促进学术交流,建设具有战略研究、政策建言、社会服务前瞻引导作用的高端专业特色智库1-2个。

二是产出高水平成果。遴选一批基础深厚、优势明显的原创性项目和重大成果进行重点培育,新增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5项以上,努力冲击高层次科技进步奖或优秀成果奖,力争实现国家级科研成果奖零的突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500-3500篇,其中高级别论文数量达到1000篇以上。出版学术专著100部。新增自主知识产权(专利及著作权)350项以上,其中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项以上。

三是狠抓国家级项目。着力抓好国家级项目立项,孵化一批具备冲击国家级重大或重点项目能力的科研项目,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100项、科研项目经费7500万元以上,力争国家级重大或重点项目零的突破。

3.实施社会服务提能工程

(20)加强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

一是加强校企合作。对接湖南创新型省份建设和湖南“三高四新”战略,拓展“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努力建设一批优势特色明显、运行机制灵活、服务能力突出的产业研发院、协同创新中心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数量和质量“双量提升”。依托现代信息产业学院,积极融入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岳麓山国际大学科技城等区域建设,服务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数字经济、智慧乡村等产业发展需要,增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依托现代教育发展学院,创新机制与模式,加强与地方政府、知名企业合作,拓面提能。充分发挥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在开展红色教育、党性教育、研学教育上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二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成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制定相关政策制度,设立专项基金,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有重点、分层次选派教师到基层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兼职或挂职,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加快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实现横向科研经费逐年较大幅度递增,力争到“十四五”末,横向科研经费达到5000万元,科研成果转化达到2000万元。

(21)深化校地合作,服务基础教育

一是进一步依托附属小学与校外单位开展合作办学。充分发挥两所附属小学的名校效应,帮助提高地方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为当地基础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二是进一步加大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力度。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基地、省级小学教师培养培训和教研教改基地的作用,加大与各地政府、学校的合作,为基础教育培训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骨干教师和管理人才。

三是助力湖南省芙蓉学校。实施“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助力湖南省芙蓉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提升”项目,建立一套促进芙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配套政策和体制机制。通过与芙蓉学校结对帮扶,探索构建城乡学校共同发展机制。

四是继续办好西藏班。进一步加强与西藏自治区的合作,为当地培养初中起点六年制公费定向师范生,为西藏基础教育服务,为增进民族团结服务。

4.实施师资队伍提质工程

(22)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职称评审、岗位晋升、评先评优、岗位定级、人才引进、项目评审的第一标准。以杨昌济、徐特立等老一辈教师楷模和新时代的优秀教师典型为榜样教育广大教师。建立“润之名师计划”教师荣誉表彰制度,健全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表彰机制,开展师德师风先进个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评选活动。建立师德师风负面清单,严肃查处师德失范行为。引导教师聚焦主责主业,潜心立德树人,争做“四有”好老师

(23)坚持人才强校,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一是实施增量“靶向引才”计划。以学校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及重点学科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分类引才、精准施策。依托“润之学者计划”“润之英才计划”“优博引进计划”等项目,实施“润之人才工程”,引进聘请“润之学者”60名,培育资助“润之英才”100名,引进优秀博士180名左右。2025年,学校教职工总数达到1530人左右,其中专任教师稳定在1180人左右。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40%以上,具有正高职称的专任教师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10%以上,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7%以上。15%以上的中青年教师有境外学习、工作经历,“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达到20%左右。力争新增4名以上教师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50名以上教师入选省级人才项目。到“十四五”末,师资队伍建设各项指标达到更名大学的基本要求。

二是实施存量“优化提能”计划。加大现有师资优化整合力度,建立“人尽其责、岗尽其能、能进能出、动态调整”的用人机制。对现有高层次人才存量按照学科、专业、课程实行归队提质;对部分教学科研能力较弱的教师通过转岗分流、待岗或在岗培训等形式,优化队伍结构,激发队伍活力,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师德师风素养、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服务地方能力。

三是实施短板“补齐聚合”计划。对于学校需要拓展新办且师资紧缺的信息类等新工科专业以及博士引进困难的专业,采用“补短板引才”,以引进高水平博士为主,适度采取其他措施补充紧缺师资。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的“虹吸效应”,结合特色学科与硕士点建设,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教学团队和课程团队。探索“团队+资源配置改革,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合作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十四五”期间,力争建成5个以上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

(三)坚持解放思想,深化内部治理改革,在建设“活力一师”中迈出新步伐

1.实施人事制度改革工程

(24)调整校内机构设置,增添学校发展活力

依照学校章程,根据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学院的设置进行适当调整,以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更快更好地实现学校“十四五”发展目标和远景目标。根据深化治理体系改革、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对管理机构的设置进行适当调整,以提高治理效能,增添发展活力。

(25)完善内部治理架构,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明晰内部管理机构的权力与责任,厘清职能部门与学院的权责清单,做到责任明确、权力恰当、利益合理,构建权责明晰、运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加强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建设,拓宽教授参与学术事务渠道。实施新的“定编、定岗、定责”方案,根据机构职能的变化对岗位设置及时调整,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原则积极推进岗位动态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高能低”的聘用机制。推进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分类制度改革,建立业绩量化评价与代表性成果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开通“绿色通道”,建立较为完备的职称自主评审及监管体系。深化用工改革,根据上级人事政策完善“非编”人员的用工激励机制,拓宽教师来源渠道。

2.实施分配制度重绩工程

(26)坚持优劳优得,完善绩效分配方案

坚持“保障基本,拉开差距”“教学科研,业绩优先”“行政专技,双向平衡”的分配导向。以破“五唯”为抓手,进一步完善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设计奖励项目,取消低水平、重复性奖励,将教学科研奖励统筹到绩效分配方案之中。

(27)实施目标管理,激发全员内生动力

以目标为导向,以绩效为标准,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分类制定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根据学科、专业及人才队伍特点,积极探索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分类设定教师岗位,实施分类评价。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行政管理岗位考核机制,在现有岗位定级的基础上,以岗位工作重要度、任务完成难易度、工作量饱和度酌情适当设立岗位系数,将年度考核等级纳入绩效奖励因素,充分体现绩效分配的激励作用,激发教职工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努力工作的活力。

3.实施干部队伍配优工程

(28)突出选人用人标准,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湖南省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试行)》精神,根据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要求,修订科级、处级干部选拔任用办法。选拔和重用爱师生、敢担当、懂业务、守规矩的干部,提升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建立高效执行机制,推动落实学校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大力选拔培养年轻干部,不断增强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形成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深化干部轮岗交流机制改革。

(29)建立健全考评机制,提高干部的公信力

以政治站位、廉洁自律、工作作风、业务能力、目标业绩、服务意识等为主要考评内容,重业绩、重品行、重担当,对干部进行严格考评。选树一批政治素质高、能干事、干成事、公信力高、群众满意的优秀干部模范,对不干事、公信力差、群众极不满意的干部实行动态调整,提高干部公信力。

4.实施精细管理增效工程

(30)完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能效益

完善优化校院两级人、财、物管理体制,探索二级学院分类管理改革,进一步明晰二级学院办学主体地位和主体责任,强化目标绩效管理,充分激发学院内生动力与活力。加强财力建设,按照“适当扩大规模增一点、争抓项目多一点、服务社会挣一点”的思路,拓宽经费渠道,增强造血功能。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严格财务管理,坚持保运行、保民生、保重点,实行精细预算,强化预算刚性执行。建立健全项目库制度,强化绩效跟踪问效。加强基本建设和设备采购管理,坚持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相统一,抓细抓实全过程管控,严格招投标和审计内控,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加强校园管理,构建协同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31)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管理提质增效

加强资产后勤管理,统筹经费、场地、设备等各类资源的配置,做好学校重点项目和重点改革的资源保障,逐步实施以目标管理绩效为依据的资源配置制度。健全资产共享机制,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开展节水、节电、节能活动,堵住跑、冒、滴、漏,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四)坚持美好生活指向,不断增强师生获得感,在建设“幸福一师”中取得新成效

1.实施校园品质提升工程

(32)合理规划布局,建设美丽校园

立足学校长远发展,做好城南校区、东方红校区、黄花校区功能布局的整体规划。进一步规范与确定文化标识,完善校内建筑、道路、景观等统一命名工作。优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逐步建成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品位高雅的美丽校园。

(33)加强基础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一是加强基本建设。启动东方红校区“三角地带”和黄花校区建设,推进东方红校区和城南校区建设。主要任务有:完成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东方红校区综合体育馆暨长沙高新区全民健身中心19000平方米;东方红校区实验实训大楼+教学科研大楼42000平方米;东方红校区学生公寓17号楼25000平方米;积极争取长沙红色学院培训楼项目建设,推进黄花校区建设。基本满足在校学生规模办学需要。

二是改造基础设施。“十四五”期间基础设施改造的主要任务包括:东方红校区和城南书院校区水电设施改造、外观改造、学生公寓防水治理与家具更换;东方红校区环线拉通;黄花校区置换地“三通一平”及部分道路、水电管网建设;一办公楼改造等项目。

“十四五”期间,学校基本建设与基础设施改造合计拟投入5亿元左右,其中基本建设拟投入4亿元左右,基础设施改造拟投入1亿元左右。

三是进一步加大实验仪器设备建设与资源共享力度。到2025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8亿元左右。加强信息化建设,创建智慧校园。

(34)加强图书馆建设,创建书香校园

一是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十四五”期间,新增纸质图书38万册,总藏书达到235万册。根据教学、科研需求适当增加数据库,数字资源总量达到150T以上。

二是加强智慧图书馆与智慧空间建设。加快数字体验区和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建设,实现RFID全覆盖,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助力流程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改善图书馆的内部环境,建设适宜读者学习、交流、获得资源与服务的便捷、共享、智慧空间。

2.实施职工待遇递增工程

(35)提高职工待遇,增强幸福指数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改革发展为了职工、改革发展依靠职工、改革发展成果由教职工共享,不断改善教职工工作、生活条件,确保在职教职工收入年均增长不低于5%,并按政策落实和提高离退休人员待遇,不断增强教职工的获得感。

(36)关心职工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一是关心职工生活。进一步完善教职工权益保障和救济机制,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职工的帮扶力度。积极协调帮助教职工解决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问题,解决年轻教职工后顾之忧。

二是关爱职工健康。加大对教职工活动中心的投入,扩充教职工的运动场所和运动设施,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完善教职工健康检查制度,建立教职工大病医疗互助基金,进一步完善在职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健康检查制度,促进教职工身心健康。

3.实施学生成长关爱工程

(37)关心学生生活,搭建就业平台

进一步完善“奖助贷补减偿勤医”资助政策体系,拓展资助覆盖面,拓展勤工俭学平台,确保无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通过2-3年的努力,对学生宿舍及其设施、部分教室、部分校园道路和室外运动场所进行提质改造,做到空调进学生学习和生活场所,不断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后勤服务。多措并举,为学生搭建就业创业平台,提高就业率,确保就业率达到90%以上。

(38)关注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和完善院级学生成长辅导室,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进一步拓宽学生参加学校民主管理的途径,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服务理念,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4.实施文明校园创建工程

(39)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平安文明校园

一是扎实推进综治工作。不断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提升自然灾害防御水平。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校地联动”的校园环境综合整治机制,加强安全稳定隐患排查和研判工作,开展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爱校教育,建好平安校园。

二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新一师、新使命、新担当、新业绩”主题教育,增强师生员工的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和担当意识,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校兴我荣、校衰我耻,我与一师共成长、同发展”的价值观,构建命运共同体,画好最大同心圆。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通过“道德讲堂”“我的价值观”“寻找一师最美教师/最美大学生”等主题活动,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到2025年,建成全省文明标兵校园。

40)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推进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全国、全省语言文字会议精神,对接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新战略,发挥学校教育的基础阵地作用,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弘扬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中华优秀文化和一师红色文化,建成建好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五、措施保障

(一)组织保障

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制度优势,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群策群力,确保实现学校各项事业“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

(二)机制保障

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科学研究规律,以创新发展的理念,健全大学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模式。全面推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工作绩效考评制等系列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执行力的体制机制。改革校院两级管理制度,科学划分校院两级管理权限,充分调动各二级单位及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推动学校各项事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地发展。

(三)政策保障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为依据,结合学校“十四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如推行目标管理制度、改革绩效分配制度、优化资源配置设立“校长奖励基金”等,充分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

(四)经费保障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学校的财政和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基建项目列入国家财政支持计划,拓宽筹资渠道,增加学校财政经费。加强校友会和教育基金会建设,加大争取社会捐赠工作力度。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开展多种模式的合作办学。加强校企合作,积极争取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支持。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学、按需建设、量力而行原则,确保学校“十四五”期间各项事业发展建设所需的经费投入。



中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委员会

湖 南 第 一 师 范 学 院